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
icon-home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 > 警惕基孔肯亚热,科学防蚊是关键

警惕基孔肯亚热,科学防蚊是关键

2025-07-28 14:55
502
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 virus,CHIKV)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,该病得名于非洲土著语“弯腰行走(Kungunyala)”,这一形象描述源于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弯腰行走的特征姿态。


1.jpg


伊蚊

图片来源:pixabay

1952年,该病首次在非洲东南部被发现,后播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,主要流行于东南亚、南亚和非洲地区,通过伊蚊(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,俗称花蚊子、花斑蚊)叮咬传播。2008年,我国首次发现输入病例,随后几年陆续有输入病例报告,部分输入病例在南方省份引起本地传播。

据广东省疾控局发布的《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(2025年7月20—26日)》显示,截至7月26日24时,今年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,均为轻症,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。目前,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。

2008年以来,福建省也发生过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。2018年,福建省发现来自菲律宾的基孔肯雅热输入性病例,为基孔肯雅热亚洲基因型E1 K211E位点突变。

 

传播途径是什么?

基孔肯雅热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,人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。伊蚊白天叮咬人,尤其活跃于日出前后1~2小时和日落前2~3小时。

它们的幼虫孳生于小型积水容器中,如瓶罐、废旧轮胎、花盆等,这些地方都可能成为它们的“温床”。每到夏季来临,特别是降雨之后,由于积水的增加,蚊子的繁殖速度加快,这使得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风险相应提高。因此,清积水、灭成蚊、防叮咬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。

 

基孔肯雅热的症状

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~12天,多为3~7天。患者会突然出现发热、皮疹和关节疼痛。

1.发热会持续1~7天,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。

2.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~5天,半数以上病例在躯干、四肢伸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,数天后消退,可伴脱屑。

3.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,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,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,通常1-3周缓解,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。

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、脑炎、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。


2.jpg


基孔肯雅病毒

图片来源:Dreamstime

 

如何有效预防蚊子?

清除积水:定期清理房前屋后的积水容器,如花盆托盘、废旧轮胎、水桶等;对于无法清空的水体(如景观池),可投放灭蚊幼虫药剂。

改善居住环境: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,杂草、垃圾及时清理;农村地区尤其要注意猪圈、牛棚等畜禽圈舍的卫生,定期消毒灭蚊。

物理防护:在蚊虫活跃时段(清晨和傍晚)尽量减少户外活动,如需外出,穿长袖上衣、长裤,选择浅色衣物;室内安装纱门、纱窗,使用蚊帐。

化学防蚊:外出时在暴露皮肤涂抹驱蚊剂 (如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、桉叶油等成分);在蚊虫密集区域,可使用蚊香、电蚊拍等工具辅助灭蚊。

 

外出旅行应该注意什么?

出发前: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,了解哪些地区存在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。

出行时:若前往存在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或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,宜携带含有活性驱蚊成分的驱避剂。

返回后: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身家人健康状况,若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,请及时就医。

 

 

参考文献:

[1] 冯云,张海林.中国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[J].中国热带医学,2025,25(05):582-587.DOI:10.13604/j.cnki.46-1064/r.2025.05.09.

[2]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.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[EB/OL].(2017-11-01). https://www.chinacdc.cn/jkyj/crb2/qt/jkkyr/jswj_jkkyr/202409/P020240907551310324225.pdf

[3]黄锦辉.基孔肯雅热为何传播快?[N].南方日报,2025-07-26(002).

[4]顾天成,徐弘毅.清积水,灭蚊虫!基孔肯雅热这样防[N].新华每日电讯,2025-07-25(005).